独角兽不再稀有,聊聊这个物种的“五宗罪”

独角兽不再稀有,聊聊这个物种的“五宗罪”

创投业的繁荣有两个明显的标志,一是钱多,另一个是独角兽多。这“两多”是一种因果关联。

中秋期间聚餐,头部机构负责募资的小伙伴们都喜气洋洋。根据他们的普遍反馈,当下募资环境和两三年前相比,好多了,至少已经恢复到2018年资管新规之前的士气水平了。

按照他们的说法,如今险资开始“松口”,可以对私募股权基金配资不超过20%;银行纷纷成立理财子公司,正在探索和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作;各个地方政府的引导基金也还在继续挑着大梁,有的甚至不需要“返投”。

除了纯金融口的资金,产业资金也在涌入一级市场。近日,76岁的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,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;农夫山泉的掌门人钟睒睒也在中基协低调完成备案登记。

各行各业的热钱,连同其它因素,共同造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:独角兽项目不再稀奇。

 

01 不再稀奇的独角兽:十亿美金只是“平均水平”

根据CBinsights截止6月的数据,全世界的独角兽(即估值10亿美金以上的未上市公司)已经有702家。2013年,“独角兽”这个词被提出来的时候,全世界只有39家;到了2018年就增长到348家。从2018年到现在,不到三年,独角兽的数量再次翻倍。

独角兽不再稀有,聊聊这个物种的“五宗罪”

根据《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》,截止2020年,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51家。不同机构的统计数据略有不同,不过这已足以证明独角兽的“繁荣”程度。

 

02 独角兽为何暴增?

有几方面的因素:

从供应端角度,资金过于充沛,企业推迟上市。

近几年,一方面是创投机构募集资金持续处于历史高位;另一方面,资金实力原本就很雄厚的非传统风投机构大量进入一级市场。钱多,好项目供应不上,估值上升都就难以避免。

非传统资金包括上市公司、产业资本、PE,乃至原本专注二级市场的资金。这些实力资金的背景和目标不同,有的是资产配置(如PE或二级市场资金),有的辅助战略(如企业战投),有的是企业转型考虑,但共同的一点是,它们对企业的估值不敏感,不像创投机构那样精打细算。

有了资金,对于前景比较确定的企业,投资人也就不急于推动企业上市。结果就是,企业上市前的融资轮次大幅增加,出现了七八轮甚至更多轮次,估值也被相应推高。

其次,从需求端角度,技术进步导致“赢家通吃”。

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进步,给很多行业带来了“赢家通吃”现象,头部企业集中度大大提升,融资上也出现了“马太效应”。另一方面,新兴的技术行业自身也产生了大量的独角兽。

根据CBInsights的统计,全球的独角兽中,金融科技(121家)、互联网软件和服务(110家)和电子商务(81家)等三个领域占了近半壁江山。

此外,创始人的增长策略也助推了估值。

在资金的推动下,创始人在更早的时期就选择了大幅扩张策略。有的企业采取全球化经营的策略,进入新的市场;有的开始并购同行,扩大规模;有的和机构一样做起了投资,理由是“建立生态”。而这些策略通常是创业公司在比较晚的阶段采取的策略。但无论如何,这些策略也导致了估值的上涨。

创业公司的估值上涨到了什么水平?我们来看数据。

根据Pitchbook的研究,截至2021年上半年,后期项目(late-stage)估值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1.3亿美金和9.14亿美金,这两个数据都比2020年创下的最高记录还要高85%。

Pitchbook预期到今年年底,后期项目的平均估值将会超过10亿美金。换句话说,能够进入后期融资的创业公司,独角兽只是个平均水平,不是什么稀罕的事。

因此,西方古代神话里更为稀有的“十角兽”(Decacorn)和“百角兽”(Centicorn)被挑选出来,分别代表估值超过百亿和千亿美元的创业公司,成为投资机构捕捉的新目标。

 

03 独角兽引发的问题

独角兽的繁荣给创投行业注入活力的同时,也带来了一些问题。创业邦做了一些梳理:

第一、认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

创业者会认为资金越多越好,资金充沛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。但多数情况下,事实并非如此。

美国纳斯达克前主席Mary White说:资本匮乏时期,最容易成就优秀的创业者,因为他们有能力在任何环境中获得融资。而资本的宽松会让平庸的企业苟延残喘,这类公司多了,就会拖累优秀创业者,从而影响所有参与者的回报。

国内一位顶级投资人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。他说:“创业者缺钱的时候最聪明。钱给多了,就不容易反思,就有可能会在错误的路上继续走。而且,钱越多,犯的错误越大。”

第二、把扩张作为核心关注点

投资人的关注点是增长,而不是盈利。因此,团队往往会在这个过程中,把高速扩张作为唯一的关注点,其余的如核心竞争力、治理结构、以及尽快获得现金流等一些曾经的常识都不再考虑之列。因此,严重的管理失当,甚至腐败,并不是个别案例。

同时,已经获得独角兽地位的创始人也很难接受估值降低,认为这对企业形象和员工士气都有极大的打击。结果,对外发布虚假融资信息成为行业的“惯例”。

第三、GP和LP的尴尬

虽然估值属于纸面财富,但对于GP投资人而言,他们有足够的动力维持高估值。因为他们的金主(LP投资人)同样视这些明星项目为成功标志。一旦估值下调,GP认为会影响机构未来向LP的融资能力。

对于LP而言,他们往往被迫给GP增加投资,以便他们给原有项目追加资金(即“内部轮”投资)。

但同时,LP只能靠GP刻意维持的“账面财富”来评估GP的业绩,很难防止自己提供的新资金实际上被用来“接盘”。

针对这种情况,行业里已经出现了要求禁止新基金进行“内部轮”投资或是基金之间的交叉投资的呼声,杜绝“用好钱去救坏钱”这种坑害LP的做法。

第四、变现难以实现

企业推迟上市有好处,比如,创始人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实施战略,而无需考虑二级市场的影响。但同时后果也很严重。

一方面,投资人和企业员工的变现被推迟,不确定性大大增加。比如近期在线教育公司遭遇的重创。

另一方面,推迟上市造成的高估值并不容易被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所接受。中概股的大面积破发已经说明了问题。

正如黑石集团苏世民所说:时间会对所有交易产生负面影响。等待时间越长,就越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棘手事件。

第五、对创业者的误导

对独角兽的推崇,也会让创业者把成为独角兽作为成功标志。事实上,企业的估值,包括上市公司的市值,本身就是非常主观,甚至是“非理性”因素的产物,不应作为评价企业行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尺度。

另外,创业者也需要了解,企业规模也受制于不同的领域。有的领域,比如企业服务或是新消费,就不是“赢家通吃”的战场,众多“小而美”的公司完全可以和巨头并存。

一个健康的创业生态,应该是百花齐放,而不应该是“我花开后百花杀”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E, editor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idaox.com/cases/614.html

(0)
E, editor的头像E, editor编辑
上一篇 2021年9月25日 下午3:39
下一篇 2021年10月18日 下午7:38

相关推荐